海狗湾小说网>都市青春>大唐暮云 > 第二百五十一章 蜀郡诗伎
    大唐开元五年,剑南节度设立。开元十三年起,剑南节度使兼任采访使,总揽辖区内军、政、财税、户籍管理大权。

    故此,剑南道,是唐帝国最早实现军事财政一体化的藩镇。

    帝国这块庞大的西南区划,在安史之乱玄宗幸蜀后,拥兵自重、补给丰盈,不由令刚刚在灵武组建朝廷的肃宗,心头隐忧缭绕。父亲虽成了太上皇,却依然能挟旧天子之威和蜀地之物资,与自己在大唐境内分庭抗礼,如此情形,怎能教李亨安睡卧榻。

    于是,至德二载(公元757年,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三年),剑南道被分为东川、西川二镇。

    其后,东西川分了又合,合了又分,朝廷的目的,开始从遏制太上皇的能量,转为牵制当地军阀的势力,避免蜀地成为第二个幽州。

    其中,由于西川所辖许多州县直接面对吐蕃与南诏,故而承接了剑南道的主体部分,也受到朝廷更为严密的监控。

    这种监控,历经数任剑南西川节度使,至最后一任蜀地土著背景的节度使——武将崔宁被召入长安挂了相爷虚职后,终于有所缓解。

    成都,西川节度使府中的低级吏员们,并不清楚张延赏和韦皋,这对先后镇蜀的翁婿间,具有怎样相互依存又反目生怨的过程。

    他们只是直观地感受到,自张延赏镇蜀,再到他女婿入主成都府,西川与京城及邻镇的关系,缓和了许多,府中迎来送往、设宴款待事宜,也频繁起来。

    同时,他们也发现,韦节度设宴时,不像他岳父张延赏那般,喜好安排盛大的管弦丝竹伎乐表演,而是,以诗侍宴。

    比方今日。

    暮春傍晚的宴饮,是为招待京城来人,以及邻镇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的幕府判官,而举行的。

    西川军府中各位小吏从事,看到乐部只来了琵琶伎高洪和诗伎薛涛二人,于申时初,便静静地立在宴厅外的桐荫之下。

    石径两旁灯烛点亮时,西天尚有晚霞似火。

    榴红色的暮光中,身量如梧的韦皋踏进院来,引着几位宾客往里走,寒暄之间用的亦是京兆口音。

    已由韦皋任命为幕府推事的前进士刘辟,跟在最后头。见上官们踏过门槛,刘辟折过身,来到高、薛二人面前,简略地吩咐了她们几句。

    这是主公韦皋的要求。但凡来客,其履历与可能有的喜好,韦皋都要命刘辟亲待给乐人,尤其是薛涛。

    灯火明灭中,刘辟在言语间瞟着薛涛,素来积蓄的怨怼,再次如煮沸后的茶沫,从心底咕嘟嘟翻涌上来。

    同为乐人,那琵琶伎高洪,虽也并无十分强烈的卑媚逢迎之意,但每次聆听他刘推事的训导时,都能不着痕迹地让刘辟感到一种被仰视的满足感。可这薛氏,总是表现出若有若无的疏离,那种几乎与倨傲只有一步之遥的疏离,在刘辟看来,便是不将他放在眼里。